Sun

12

Apr

2009

加拿大购车须知:5种不能买的畅销车型

跟据汽车界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本周公布的报导显示,一部车型的销售量不一定代表该车型的品质。

据报导表示,以下的5个车型都是加拿大销售量前20名以内的畅销车,但每一部都不值得您的投资。

以下是该杂志的名单,这些车辆的优缺点,以及一些您可以考虑的其他选择。

 

5。福特 Edge

起价:$26,504

 

畅销原因:设计凸出,车上科技先进

严重缺点:乘坐不舒适,噪音高,耗油,故障率偏高。

其他较适合的值得考虑车型:丰田 Highlander,日产 Murano 无忧资讯

 

4。道奇 Grand Caravan

起价:$19,995

畅销原因:使用方便,安静,舒适,设备齐全

 

 

严重缺点:故障率非常高,十分耗油

其他较适合的值得考虑车型:丰田 Sienna

 

3。丰田 Prius c

起价:$20,950

畅销原因:廉价电力车,极省油,可靠

 

 

严重缺点:比起普通Prius来说性能,内部装潢,噪音,舒适度都大打折扣

其他较适合的值得考虑车型:丰田 Prius,本田 Fit

 

2。吉普 Liberty

起价:$30,395

畅销原因:外型粗犷,越野能力佳 加国 无忧 51.CA

严重缺点:耗油,陆上性能差,噪音大,乘坐不舒服 加国无忧

其他较适合的值得考虑车型:奇亚 Sorento,福特 Escape 无忧 资讯 info.51.CA

 

1。本田 Civic

起价:$14,990

畅销原因:设计优秀,可靠,省油

严重缺点:性能欠佳,车厢装潢简陋,噪音大,底盘太硬

其他较适合的值得考虑车型:速巴陆 Impreza,现代 Elantra,马自达 Mazda3

6 Comments

Sun

12

Apr

2009

多伦多唐人街的故事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唐人街,约有六十万华人的多伦多,当然亦有唐人街 (China Town) ,大家知道的唐人街,在士巴丹拿道与登打士街一带的西区唐人街,或是在百老汇街与芝兰东街一带的东区唐人街。但自从新移民渐多及原在唐人街居住的华人向北移后,在时刁大道以北的七号公路,或至再北的十六街的万锦市及烈治文山市等地区,已聚居了不少华人。但大家又可否知道,多伦多第一间餐馆叫什么名字?多伦多第一间药房在那里开业?多伦多首份中文报刊又是什么?今期,与大家讲讲有关多伦多唐人街的故事。

多伦多唐人街的发展史,要由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卑斯省的菲沙河畔发现金矿讲起,卑斯省政府为了要大量人手开采金矿,于是利用香港金山庄安排桅船,由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即开平、新会、台山及恩平等四邑地区,运来一批又一批的廉价劳工,直至一八七零年,金矿己被开采得七七八八,而当时的加拿大首任总理约翰麦当奴 (John A MacDonald) ,为了要连贯加拿大东西两岸,于是决定兴建一条跨越落基山脉的铁路,由卑斯省直达太平洋,并邀请美国一名建筑商翁德丹克 (Orderdonk) 承建,顺理成章,原先到卑斯省开采金矿的华工,便加入了建设铁路工程。

在一八八零年开始,为数约一千五百人原在美国铁路工作的华人,亦加入兴建加拿大铁路。一年之后,承建商为了加快兴建速度,又再委托香港的联昌公司,由香港雇用了二千多人到加拿大,而太平洋铁路卑斯路段,在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完成,有些华人潜返回国,有些则留在卑斯省,亦有些加入向东岸建设的铁路。故此,沿铁路一带,如阿尔伯特省的卡加利市,以及安河的多伦多市,也因为兴建铁路关系,不少华人由加拿大西岸,迁移至东岸定居。

多伦多华人最初聚居在威灵顿街 (Wellington Street) 以南至约克街 (York Street) 一带,也就是华人在多伦多的首个落脚点,根据一八八一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的华人只有七名,及至一九九八年,聚居在大多伦多市及约克区的华人数目,估计约有五十万人,亦由原先居住在威灵顿街、伊利沙伯街、士巴丹拿道及芝兰东街一带,转移至士嘉堡、约克区、密西沙加、北约克甚或远至伦敦市、圣嘉芙连市等地区。
在一八九一年,另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多伦多华人只增至三十三人,直至太平洋铁路建设,由西岸带来东岸的华人逐渐增加,由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一八年期间,华人小区巳由威灵顿街,扩展到伊利莎伯街 (Elizabeth Street) 及登打士西街 (Dubdas Street West) 一带,经营的行业方面,亦由洗衣及餐馆两大行业,扩展至百货及批发等行业。

多伦多首间中菜酒楼,可能是于一九零一年在皇后西街 (Queen Street West) 三十七号的「盛唐」酒家,到了一九一八年,伊利莎伯街 (Elizabeth Street) 亦先后开设了「红花楼」及「雍华酒家」,自此之后,在伊利莎伯街及登打士西街一带的中式酒家相继开业,如荔园酒家、西湖酒家、合记、华侨、中华飧馆、大华酒家、中国城、汉宫酒楼及广州酒家等。其中,大华酒家始创饮早茶,中国城酒家开始正式聘用香港 师,把新派粤菜带到多伦多,而广州酒家最早由罗育智经营,后来由林进宁夫妇接手,而林太亦即是获加拿大多元文化荣誉勋章的第一位华裔女性 -- 林彩珍 女士。

多伦多唐人街第一间开设附有中医驻诊的药房,也许是位于教堂街 (Church Street) 的泗盛隆了,当时教堂街一带尚未有重大发展,一幢大厦从一千到五千加币不等,现今来说十分平宜,但当时的价钱巳不算低,例如一个华工的待遇,日薪由七角半到一元二五左右,试想,买一幢一千元的大厦,便要二十年的工资。当时,一位在美国的淘 金客麦 先生,发了淘金横财后到多伦多定居,开了一间洗衣店,一日因伤寒病倒,因得到中医师张景宪的处方后药到病除,于是与他合作开设了泗盛隆,门市卖杂货及中药,内设中医门诊服务,于是开启了杂货店兼门诊中医药房服务的先河。接着,万国、治安、环球、利求及中国国公司等,也相继设有门诊服务的药房。

多偷多最早中文报刊计有一九一一年以前创刊的《洪门报》,是支持 孙中山 先生反清革命的刊物,另一份是在一九二二年创刊的《醒华日报》,现今该两份报刊均已停办,然而,海外华侨对祖国的关怀及支持不因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正如在一九一一年,民国政府刚成立,多伦多的华侨便在夏嘉文街 (Hagerman Street) 买下了一幢物业,作为同志集会联络之用,后来又成为了抗日会及中华会馆的会址,而且,各式同乡会、剧社及联谊会等亦相继成立,并在伊利莎伯街附近各自购物业,成为乡亲邻里聚会的场所。

后来多伦多市会堂在伊利莎伯街建立,不少华人店铺被政府收回,于是分三路迁移,一些向西搬迁至士巴丹拿道 (Spadina Ave.) 夹登打士西街 (Dundas Street West) ,即现今的唐人街一带,而登打士西街过去则称作旧威士顿路 (Old Weston Road) ,于一八八四年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以该段道路作为多伦多铁路西站 (West Toronto Railway Station) ,但现今该铁路已于一九九七年重铺,成为新的士巴丹拿道街车系统。另一些向东移徙到芝兰东街 (Gerrard Street East) 夹博维尔路 (Broadview Ave.) 一带,成为今日的东区唐人街,亦有一些搬到士嘉堡雪柏大道 (Sheppard Ave.) 附近落脚,即现今庆龙中心附近,自此以后,华人的聚居地向北迁移,现在七号公路一带,已成为华裔移民选择的新落脚点。

7 Comments

Sun

12

Apr

2009

戏说多伦多 舌战话当年 走过175年奇跡路

苗大伟推介图书《多伦多旧印象图片册》
苗大伟推介图书《多伦多旧印象图片册》

1834年的36日多伦多市正式建立,今年是她175岁的生日。多伦多市政府是怎样庆祝她的盛大生日呢?没有隆重的集会,没有盛大的演出,总理哈珀也没有前来祝贺。仅有的就是川流不息不断涌进市政厅內的市民,他们將这个平时一本正经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视觉艺术的殿堂。当天,市长苗大伟作为舞台剧演员,与175年前的第一任市长,在市政厅会议室內辩古论今,上演了一齣多伦多版的戏说古今剧。

 

一个城市只有175年的歷史真的不算长,在中国隨便一个小城镇都会有几千年的故事。然而多伦多在迎来她175岁生日的时候,现任的市长苗大伟却声称:多伦多从一个只有英语和土著语言的城市,变成讲100多种语言的城市;从一个湖滨的小村庄变成世界一流的城市,整个过程只用了100多年。过去3年来,多市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就荣获超过70个奖项,获奖类別包括城市质量、创新及高效率等。

戏说当年趣事多

 

在多伦多庆祝175岁生日的时候,市政厅3楼的市议会厅內又重演了当年首届议会的一幕。当年的改良派和保守派议员各6名,加上首任市长麦肯锡共13人,数字好像显得不太吉利,但首届议会依然是开得火热。

 

其中有一个议题是市长的薪水问题,有议员就提出市长应该薪水高一些,因为一个衣著不体面的人,是不会有什么高尚的思想的。没想到这个议题得到了通过,看来拍马屁在哪里都相当受欢迎。当然这里戏说的成份较多,扮演当年议员的都是一些学校的小学生,却装扮得非常认真。

 

歷史地看,当年多伦多还叫约克的时候,人口只有720人,他们都是从美国逃过来的英国保皇派。《加拿大都市报》在之前专文介绍多伦多歷史的时候曾经讲过,英国政府为了安置这些忠诚的子民,专门在多伦多为他们每家规划了土地,从安大略湖边直线切割过去到Queen St.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难民安置点,在1851年通了铁路之后,人口迅速增长到3万人,从720人到3万人只用了17年,在当时的环境下增长可谓急速。多伦多市就是在这个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人口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在1834年正式成立,当时人口达到9千。在成立之前已具备了城市一些必备的要素,比如学校、医院等,只不过没有一个官方的统领机构。

 

1834年,约克市也正式改名为多伦多,首任市长是记者兼政客的麦肯锡(William Lyon Mackenzie),市长在一间面对King St.的小办公室里,统领一支有5名全职的警察队伍,只不过当时资料统计工作做得不够好,令后人无法知道当时犯罪率高不高。

浴火重生真凤凰

 

说到多伦多的城市建设,不得不提到设计师莱恩(Henry Bower Lane),他不仅在1848年设计了坐落在Trinity St.上的多伦多第一所正式校舍,该校舍至今对外公开展出,也由此确立了加拿大式的设计流行风尚。至今为止他的许多著名作品还屹立在多伦多的街头,包括旧市政厅和圣劳伦斯市场,它的外观造型均是由莱恩设计的。

 

俗话说好事多磨,水火无情。刚刚16岁的多伦多,在184947日经歷了一场烈火的考验,几乎把整个城市全部毁灭。大火的源头在King Jarvis附近一家叫做Covey's Inn的小酒吧,那时的房屋建筑材料都是木头,甚至路边走道也都是木头的,再加上当时消防设备几乎为零,消防车也就是马车上拉一个水柜,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因此,这点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一条街一条街烧了过去,把当时的King Adelaide Church等几条街彻底毁灭,据说火球能躥到教堂顶上那么高。最终有15英亩的地盘被毁,包括著名的圣劳伦斯市场。

 

至此之后,多伦多就像一个浴火之后的凤凰,在火焰中重生,防火和牢固成为首选,一些建筑因此而成为现在还著名的地標性建筑。而当年因为惨痛代价换来的防火条例,流传至今还被奉为神明。事实证明这些条例是十分有效的。

 多伦多在经歷了首次毁灭性火灾之后的55年,1904419日再次被烈火考验。市中心的一些建筑再次被毁,由于当时有了照片记录,甚至少量质量极差的视频资料,可以令我们洞悉这场火灾的情景。这次在市政厅內也放映了片断,视频显示在熊熊烈焰当中,摄影师显然已经惊慌失措,曝光过度也毫不知晓,整个片子白花花一片,朦朧中有建筑的龙骨影影绰绰。

 

起火点在Wellington St.靠近 Bay E.S.咖喱店,至今起火原因不明。起火时间是晚上8时,一名巡逻警员还忙著挨家通知街坊邻居,但是为时已晚。晚上9时大火已经蔓延开来,当局甚至向附近的BuffaloHamilton求救支援,远水不解近渴。大火吞噬了Front St. Esplanade Bay Melinda St等几条街,终于在快烧到Yonge St.的时候被精疲力竭的人们控制住了,第二天凌晨430分,火魔就擒,再次留下一片残骸。104栋建筑被毁,价值千万元的资產,这在那个时候简直是天文数字,也成为多伦多歷史上单次事故损失的纪录。

 

苗大伟舌战老市长

 

时光转到2009年,市长苗大伟在庆祝多伦多175周年生日的时候,从早上8点就开始倾情投入。坐著古老的机车穿梭来到现代化的多伦多,他要坚持到午夜时分,中间还要客串现场情景剧,扮演自己和多伦多第一任市长穿越时空地进行辩论。

 苗大伟和妈妈在1967年从英格兰移民到加拿大,起初住在渥太华叔叔家的地下室里,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多伦多踢足球,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觉得比渥太华要有气氛多了。198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到多伦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994年当选市议员开始步入政坛,经过3届议员卫冕成功之后,他达到了多伦多市的权力顶峰,这座让他著迷的城市,开始顺著他的思路发展。

 

回顾多伦多的歷史,苗大伟表示二战后的移民潮带来了大量意大利和葡萄牙移民,他们一砖一瓦把这个城市建设起来。想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歷史,因为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现在的事情上,看著眼前的高楼大厦,不愿意想它们以前是什么样子。这个175年的生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更多的歷史故事浮现出来,让我们回顾过去,也告诉每一个新来的人,多伦多是这样走过来的。

 

苗大伟在当天的活动中不时地拿出手机拍照片,他表示希望人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来看这座城市,来发现这座城市的伟大发展张力。他对这座城市时刻都充满激情,他的爷爷以前在英国是铁路工人,现在他看到多伦多的地铁和街车时,都会自豪地说:这是我的,这座城市是我的。

 

他表示多伦多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欢迎新移民的到来,所以今年的生日庆祝活动会持续一年,从36日开始有系列活动,让人们都来讲述我们城市的故事,因为我们以前讲得不够。

 

他认为多伦多还没有发挥最大的潜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也是他持续竞选市长的原因,他希望每一个多伦多人都来努力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

 

在晚上和第一任市长麦肯锡的辩论中,苗大伟扮演他自己,和加拿大著名演员扮演的首任市长进行古今论辩。政客在演员面前永远都是被动的,演员没有负担全部是在演戏,口若悬河无所不谈。反过来苗大伟毕竟还是在位的一市之长,面对一个侃大山的首任市长,难得插上几句话。

 

但是,作为市长用这种轻松的“Talk Show”模式来庆祝自己城市的生日,比起用明星大腕来烘托气氛,省钱又亲民,这算是加拿大特色吧,苗大伟当然不放过这个好机会。


苗大伟最喜欢做的5件事

CNE的新建的BMO足球场看比赛;

坐轮渡到中央岛,尤其是黄昏时刻;

每周都要跑步或者骑单车横跨Humber河入湖口出的拱桥;

和孩子一起打冰球、踢足球;

到附近的餐馆就餐、酒吧喝酒,和多伦多人交谈。

 

 

2 Comments

Sun

12

Apr

2009

多伦多百年透视(1853年-1954年)

1853

这一年是多伦多文明化的一个巨大转折,这一年的路灯亮了,虽然是燃气灯。这一年自来水有了,虽然只是城市的一部分才有。


1861
911

多伦多也出现了第一辆轨道公交车,只不过不是用引擎的,是用马拉的大轮车而已,冬天的时候大轮车就换成雪橇车。这条私人拥有的轨道线路是从Yorkville市政厅到圣劳伦斯市场,市政府给了他30年的私有权。而圣劳伦斯市场是多伦多最早的贸易市场,是当年最火爆的饮食、贸易中心,至今仍然是人满为患。


1892

1892年电力轨道车面世,轨道经营权又被多伦多铁路公司接管了30年。牵引公交车的马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894年的831日,从那时起马匹已不在交通领域服役,而是真正的马放南山回归牧场了。


1869
128

多伦多著名的商场Eaton中心,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的商店之主人来自爱尔兰,他尝试过很多赚钱门路都不得手,这一天他在Yonge St. 178號开了一家小商店,只有2060英尺那么大,叫做Eaton

 

这家商店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退货规定,如果顾客不满意二话不说全额退货。就这一招,他在全城打响了名声,生意出奇地好。于是他就搬迁扩展门面,最后发展到3层的大商店。公司以这种理念经营了上百年,雇用了大批员工,甚至还开发了邮购业务,在当时可谓创举。他还为圣诞大游行专门制作了很多商品,这种精明的开发理念,生意火爆不足为奇。

 

后来多伦多的各种商店开始发展起来,以Yonge Queen以及 Yonge College形成两大商业中心,之间还有红蓝相间顏色的免费公车位顾客们服务,起到了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

 

1977年这家公司开设了Eaton Centre,一举成为当时北美最长的商场,轰动一时。到了1990年代她的风光就不再了,雨后春笋般的大型商场在多伦多各处诞生。人们不必为了买一部电视机还要专程跑到Eaton Centre,在家附近的电器商店里,同样可以找到更多的选择。连锁店式的经营模式,使得地域分別越来越不明显。因此Eaton Centre19998月终于撑不下去而惨遭破產被Sears买去,一个130年老店就这样消失了,许多多伦多人都是在她的伴隨下长大的,童年时代都是在这个超大的商场里玩耍,如今物是人非。这也顺应了中国一句老话:花无百日红。

 

但是,如今的Eaton Centre依然是多伦多市中心一个旅游购物的主要场所,是多伦多在节假日为数不多允许营业的几个大型商场之一,可见其经济地位仍是屈指可数。


1879
93

这一天是我们至今都不应该忘记的,加拿大国家展览馆一年一度的年度展就是从那天开始。在此之前,这种活动是在安省各地轮流举办,但是1878年是在多伦多湖滨举行的,那次成功的活动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大家相约第二年还在这里比较好。

 安省议会还通过一个法案,把这项活动法定下来,把农產品、矿物和各种土特產品集中到这里,让大家充分交流劳动成果,门票只要25

 

从那以后,除了战爭期间有所停顿之外,每年的展会都如期举行,让加拿大国家展览馆(CNE)成为世界上举办展会歷史最长的地方。


1899
918

庄严的多伦多旧市政厅落成。这个花了20年时间和250万加幣建成的雄伟建筑,至今仍然在发挥著法庭的作用,也是多伦多主要景点之一。

 

当年新的市政厅建好之后,正逢Eaton Centre兴建,有人建议把它拆了,可以扩大上,长的面积。幸好没人采纳这个建议,不然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具有歷史意义的建筑了。

 

1999年为了庆祝她百年生日的时候,时任市长拉士曼(Mel Lastman)把自己办公桌上的醒目槌和一枚收藏的硬幣装进时空瓶內埋进大楼里,期望造就一个新的歷史文物。实际上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个铜盒子在1891年被建筑师埋在了大楼的下面作为纪念基石,里面装有几卷纸写有当时的名人名字,多伦多当年的4份报纸和一份1891年的多伦多市名录等。不知道哪一天这些东西会和我们见面。


1948
513

电视首次来到多伦多,不过令加拿大广播电视局顏面扫地的是,首个电视台居然是美国Buffalo市的第四套节目,而非加拿大本土电视台,所有的电视天线都像向日葵一样,朝著我们的邻邦美国方向。加拿大本土的电视台CBC19529月终于开播 ,总算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节目了。


1954
330

许多人每日依赖的地铁是在这一天开始运营的,標志著多伦多迈进了一个现代化时代,虽说只开通了从Eglinton Union总站的有限长度。

 

神秘的地铁开始修建于1949年,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期汽油供应紧张,人们不得不考虑用新的交通方法来替代私家车,于是地铁计划就应运而生,虽说地铁建设的速度慢,但是早晚是要来的。

 

经过5年多的建设,开通那天吸引了近万人前来看新鲜,人们爭相乘车体验地下飞驰的新感受。那时的地铁票价只要1毛钱,儿童和老年人减半。

 

2 Comments

海龟比较美国和加拿大:各有各的好

去年年初的时候,掰指头一算,不知不觉 我已经在北美的土地上生活了八个年头。八年,中国抗战都打完了,而自己在北美该看该玩该拿的,似乎都已经拿到。归去与否的问题,被正式地提到人生历程上来。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在加拿大住了4年,其中读书+工作,之后到美国工作5年。因为工作需要出差的关系,把北美的各大城市几乎都跑了一个遍。去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到了一个回国的Offer,算是踏入了海龟的行列。

回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网上有一个海龟征文,引得众高手纷纷出山,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但征文当中始终缺少一些真正海龟写来的文章——在我记忆中只有一篇,还是通过一网友向国内的同学邀稿而成。也许国内的海龟都太忙,再没有心情去发表自己的感言,也许中国的网络长城实在太厉害,海龟都翻不了墙。

但当时的 心情就如小马过河,完全不知道海龟这一目标是否现实。尤其是在网上看到的海龟例子,都是工科的海龟,而像我这种学财务的想要海龟,所见寥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激励一下和我一样有海龟期望的人。

(1)大环境比较

现在的海龟与否,已经和爱国无关。在一个世界大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我们看不到中美加,有爆发大战的可能。现在的个人选择,都是在比较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每个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具体到行业,经验的分析,只能根据个体来做。但是,一个外在的大环境的比较还是可行。

个人认为,众多的网上讨论里,有两个盲区。

一是在中美比较的时候,或者捧中压美,或者褒美贬中。

似乎21世纪只能有一个选择,中国崩溃或美国崩溃。而似乎没有几个人会想像,也许中美共存,同时强大也是一个可能。诚然,中国的贫富加大,制度上的先天缺陷,房价泡沫,人口众多,计划生育带来的劳动人口急剧萎缩;美国的国债高筑,两党势成水火,制造业一去不返,大银行挟制政府,政府决策缓慢拖沓;这些都是两国不可回避的一些危机。但是,这些危机并非不可解决。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未来仍然会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控雷厉风行,能随时调整;中国政府已经从个人制向精英集团制靠拢,强人政治已经一去不返;中国人的向外国学习的能力和速度,是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

而看看美国,虽然刚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经济危机,美国仍然保持着并且在未来20年内都还会继续保持着三个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第一,科技水平第一,军事力量第一。所以说如果中国未来20年会超越美国,这接近于痴人说梦。但若说中国20年后会崩溃倒退,似乎也不现实。最关键的一点,中美之间跨着两个大洋,只要美国不心血来潮的把战火烧到中国门口,中美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中美之间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和渗透性,也把两者的命运几乎绑在了一起。

二是在比较国家的时候,许多人单纯的以现在的条件来推断以后5年10年后的事情,而忽视了变化的趋势。

我刚出国的时候,美金对人民币是1比7.8;现在是1比6.3; 那么10年后,谁能够担保人民币对美金不会是1比4呢?许多人比较生活的时候,仍然以现在的工资水平,乘上一个利率,来设想10年后,自己在中国,或者在美国的生活水平。这点是极其不靠谱的,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刚毕业的时候在深圳工作,当时感觉香港人来深圳消费是如何的嚣张,觉得深圳什么都便宜,因为那时候港币比人民币要贵。

而现在,港币因为紧盯美元,对人民币已经出现倒挂,如今是许多的广州,深圳消费一族,纷纷下香港采购,觉得香港什么都便宜。另一个之所以说这种比方式的不靠谱,则是忽略了中美工资升幅的巨大差异。在美国工资除非跳槽,否则一年3%的增长是正常,5%是奖励,要是有个7%,则已经是明星雇员了。

而在中国,无论国企外企民企,一年10%的工资调整是必须的,否则根本留不住人。所以假设两个人,一个在美国,年薪6万,一个在中国,年薪40万。按照现在的汇率,两个人的税后工资几乎是一样的,中国的税后可能拿得更少一点。假设两人5年内都不跳槽,5年后美国工作的人年薪涨到了7万(每年3%),中国工作的人年薪涨到了61万(每年9%),而假设5年后中美汇率变成了1比5,这时候在中国工作的人年薪相当于12万美金,比美国工作的人高出了几乎一倍。

即使,汇率只变成了1比6,中国工作的人也比美国工作的人高了30%。 当然,上面这个比较是基于两个假设: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 二.中国继续保持7%-8%的每年增长。不排除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但个人认为,一在未来10年几乎是必然。因为美国的滥印美元,必然导致贬值;二则很有可能,中国已经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随着欧元的危机,中国影响力的加强,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的结算货币,而在全球形成美金,欧元,人民币三大货币鼎足而立的局面。

另一个类似的,不看趋势的误区则是对国籍身份的看重。我身边有许多美国毕业的留学生,或者在美国混得并不如意,或者家里其实盼望着他们回去。但最终选择了在美国艰难的坚持着,只因为决心要拿一个美国绿卡,要换一个国籍。

在10年前,中国人出国很难,去美国更难,所以绿卡很值钱,很重要;如今,中国只要是收入高一点的精英阶层,出国都很平常,去美国也不难; 10年后,来回中美之间也许就如同美日之间一样,只要你没有犯罪记录,来去自由。那么10年后你费尽心血,辛苦熬来的美国绿卡,就不过是一鸡肋,除了时时刻刻提醒你要交美国税之外没什么好处。许多来美国的同学仍然把申请美国签证的印象停留在自己如何辛苦准备材料,如何在美领馆前排长队的记忆当中。

我回国了解到的是,一些美国在华企业,只要规模够大,都纷纷加入美商协会。而加入美商协会的公司,如果要派一个中国雇员到美国开会,签证从申请到批准,只需要三天,无须面签。如果留意一下身边来美国的人,你会发现这些年来美国的途径多了很多很多,有来美国购物旅游的富裕阶层;有在学校读书,成功申请到交换学生的大学生;有来美国进修的学者;还有暑假来美国做国家公园临时雇员的大学生;而这些来美国的人,90%最终都毫无悬念地准时回国,继续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些人的准时回国,进一步淡化了美国签证官对中国人移民倾向的顾虑。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来,签证本来就是冷战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当年宋美龄来美,孙中山去日,哪里需要签证?只要你买得起船票,飞机票,直接就去了。签证是美,苏为了防止对方互派间谍,而实行的封锁。中国很不幸地因为站在了社会主义 国家一边,所以签证困难重重。随着苏联的解体,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中国这个准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签证的政策只会越来越放松,那么美国护照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淡化。

也许海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一生的决定。而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世界村的形成,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同化,无论你是在纽约,巴黎,东京还是北京,你都能找到同样的咖啡厅,住同样的酒店。海龟与否,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而已。10年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比现在过得更好,无论是否海龟。

(2)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比较

美国和加拿大,虽然都地处北美,语言相通但是两个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绝非只停留在”Eh”的口音或者”Cheque”的拼写上。

我在美国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加拿大的情况,因为不少美国留学生都会把移民加拿大做为一个备选项。而网上时不时也会有一些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比较。我自认为对作美加比较还比较有发言权。我在Montreal,Toronto各住过两年,Vancouver去过不下十次,Calgary去了三次,Edmonton , Halifax, Winniepeg, Windsor 都去过。美国来说去过一半以上的州,著名的城市基本都去过。(我基本上把去出差,住过两个星期的地方,才算去过;如果要算上坐飞机转机,开车路过的州,那就更加多了。)

先说加拿大,加拿大和美国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节奏的慢。除了多伦多稍微快一点之外,来往美加两国的人都会发现加拿大办事情慢得出奇。无论是从餐馆点餐还是到银行取款,加拿大人永远是非常有耐心,非常有时间的。就连加拿大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说话也比美国的要慢上一个半拍。不信大家可以听一下美国和加拿大广播电台的清谈节目,你会发现两者语速相差挺大的。

也许是因为加拿大因为冷,冬天里天黑得尤其早,所以大家都比较懒,生活节奏缓慢。这种慢,有好也有不好。好的地方是,大家都慢,工作就很悠闲。基本上在加拿大看不到有人加班。每个人到了5点就准时地出门,如果不提早下班已经是优秀员工。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你碰巧有急事,那就只能恨不得把所有人都上一个快发条。

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餐,是北美最好吃的中餐。一些粤菜酒楼的菜式,完全可以和香港媲美。虽然说洛杉矶是美国中餐最好吃的地方,个人慕名去洛杉矶吃过 之后,觉得和多伦多比稍有逊色,和温哥华比则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这也许是因为华人移民的众多,在多伦多或者温哥华的华人社区,你几乎以为把中国人全搬到了加拿大。华人在加拿大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美国的华人也许只有在加州才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感觉,但无论是在温哥华还是在多伦多,华裔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遍布每一个角落。

加拿大环境一流,自然资源无比丰富。我在加拿大用水的大手大脚的习惯,到现在都还有后遗症。加拿大租房子都是包水费的,很多还包电费,因为水电实在太便宜了。

而加拿大让人诟病的地方也不少

加拿大是典型的万税之国。加拿大的税率比美国要高不少,而且苛刻。以联邦税为例,一旦年薪超过4.7万,联邦的税率就是26%,这还仅仅是联邦税,每个省的省税还要再交,同样以收入4.7万为例,安省税率9.15%,BC省税率7.7%。这样收入还没到手,35%左右的钱就已经进了政府腰包。再加上,加拿大普遍13%-14%的销售税,可以说一个中产阶级50%的收入都被政府卷走了。

加拿大税收虽然高,但是收入却比美国低。除了Alberta省因为石油的关系,工资水平比较高之外,普遍的工资水平要比美国低上一个档次。这两年加拿大于美元的汇率倒挂,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差距。网上查的数据:加拿大中间收入为47,481;美国为47,000。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是加拿大Alberta省的工资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如果去除Alberta省,其他省份的工资水平绝对要比美国同类的城市要低。

加拿大大部分时候一年里有6个月的冬天,对于不喜欢滑雪的人来说,这漫漫寒冬几乎是与世隔绝。

加拿大娱乐稀少。如果说美国是个大农村,加拿大几乎就是一个更大的农村。餐馆稀少,除了KEG,BP,几乎没有连锁的知名饭店;电视稀少,换来换去就那么几个台,卫星电视最近这几年才有人开始装;服装稀少,除了多伦多和温哥华市中心,几乎没有几个知名的服装店。

加拿大物价比美国要高不少。一个是消费税的因素。在加拿大买任何东西,都要乘上一个14%的消费税,在美国大部分是7%-8%。而因为冬季漫长的缘故,冬天里的食品大部分是从美国运过去的,所以价格也比美国高不少。

加拿大生活成本高不仅仅是物价的原因,一些公共事业,因为被企业寡头所垄断,造成生活费用超贵。比如说车子的保险,幼儿园的入托,还有手机费用。美国已经人人把手机当座机用,不出国的话根本不知道神马是漫游费,连中国都已经手机漫游接电话不用钱,只有那万恶的Rogers, Tellus还有Fido,还要收漫游费。

加拿大的医疗时间拖沓,虽然是免费医疗,但是和没有医疗差不多。所有没有在加拿大生活过的人对加拿大的医疗都会保有一个美丽的幻想。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全民免费的医疗体系。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有人惊讶我会从加拿大跑去美国,因为他们认为加拿大有免费医疗,多么好的社会。对此我只好一笑了之。只有在加拿大生活过的人,才知道这个全民医疗福利是一个Biggest Joke。举几个具体例子:1.我一朋友的父亲来加拿大探亲,耳朵疼,上医院,最后约到了看医生的时间是13周之后;2.我送我一朋友半夜去急诊,肚子疼,医院给照了B超,验血,确定这人还能活着之后,就是给打吗啡,止疼。

后来见到医生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10点。3.原公司一在加拿大的CFO,太太得了癌症,有两种疗法选择,有一种对早期非常有效,但是要看癌症发展的状况。为了查明癌症的发展状况,要做一个检查,但是医院做这个检查的队伍排到了3个月后。CFO不甘心,托后门去医院里问看能不能提前,最后发现,做这个检查只需要30分钟,医院有足够的人力整天做这个检查。

但是,这台检查的机器每做10次之后要做一个维护,而做维护的那个技工每个星期只来一次,所以医院每个礼拜只能给10个人做检查。这就是缓慢的加拿大人的生活。最后这个CFO自己掏了几万美金把太太送去美国做了检查。如果你碰巧没有几万美金怎么办?没关系,加拿大政府不会让你受苦的,天天打吗啡做保守疗法一直到你死。这真实事情我也见过,不想具体说了。5年前离开加拿大的时候看见TIMES上一篇文章说,加拿大人等待手术的平均时间是9个月,现在看来也没有缩短多少。

美国

美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并不为过。我相信上万维网的朋友大多数都在美国,在加拿大的移民,也很容易获得美国签证,大多数都会来美国游玩。所以这里只挑一些我觉得突出的来说。

美国物价低廉,许多加拿大人来美国购物,都是恨不得把全商场的东西买回去。美国网上购物尤其方便便宜,但由于关税的问题,许多Ebay 或Amazon的商家都指定只送美国国内地址,不送加拿大。

美国人多,机会多。可以说在美国,基本上人勤地不懒。周围的朋友,只要是按照读书-工作-H1B-绿卡这一路走过来的,有些人也许会在工作上遇到些波折,或者走些回头路,但基本上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上一个台阶。

一般来说,美国找工作要比加拿大容易,因为工作机会多,流动性大。但是这两年因为经济衰退的沉重打击,罕见地出现了加拿大失业率比美国低的状况。而美国华人就业困难,很多还是因为身份的问题。华人解决了绿卡问题而有一个正经学历的,几乎在美国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所以拿美国的就业率和加拿大比没有可比性。大部分在加拿大的华人都有合法就业身份。加拿大华人找工作的困难是因为加拿大刻意地设置所谓的“加拿大工作经验”门槛,而保护本地人就业。试想一下,一个刚移民加拿大的人,就算专业知识再精通,英文再流利,又哪里来的加拿大工作经验呢?而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更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所有移民加拿大的人在找第一份专业工作时必须经历的无解怪圈。

个人认为美国人是全球来说,仅次于日本,中国的最勤劳的人群。只要比较一下人们对加班和放假的态度,你就会发现,美国人其实真的很勤劳。当然有一部分人也在混日子,但是总体来说,美国公司里面干活的人还是多。一个萝卜一个坑,美国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还是非常严格,很少允许冗余的人长期存在。

但同时这也造成了在美国生活华人的巨大压力。美国经济每7-8年就会有一个周期。一旦周期转换,经济衰退,公司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毫不留情地裁员。有几个来美的留学生能够幸运地在一个周期转变前把I485办下来呢?(I485下来则不用担心换工作会影响绿卡申请)许多绿卡还没有到手的华人,在职场上经受的压力,不是外人能明白。一旦失业,则意味着要转身份,重新办绿卡等种种麻烦。而因为华人属于Minority,在裁员时又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对象。

虽然说在加拿大的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要远高于美国的华人比例,而加拿大更以移民国家自诩。但在对移民的接纳,融汇上,美国要比加拿大好不少。在美国,尤其是东西岸的大城市,许多人已经对有色人种见怪不怪。黑人,亚裔,能够进入管理层的越来越多。

而在加拿大,个人感觉虽然国家号称开放,但是其实当地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内心歧视和排斥远远甚于美国。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举不出实际的数据来说明。但一个可以作为注释的现象就是,美国第一代华人能进入中高层管理的正在逐渐增多。以前第一代华人也许只能立足于赚钱养家,进入管理层的梦想只能由第二代实现。而随着留学美国华人的增加,许多中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也在逐渐进入到一些大公司的中高管理层。这点明显要比加拿大多。加拿大并不是没有第一代移民进入管理层,但是可以说相当少。相当多的加拿大人更满足于一辈子打一份同样的工作,在这样一个缺少流动性的职场环境里,华人的提升就更加少见。

小结:

究竟美国和加拿大,哪一个更好一点,则完全是见仁见智。我知道有许多加拿大的华人跑来美国工作,也有许多美国的留学生改道移民加拿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是从美国去加拿大的人,还是从加拿大去美国的人,都会觉得他乡的月亮比较圆。这种有趣的现象其实并不难解释。

加拿大生活之艰难,大部分是因为移民找不到专业工作。大部分从国内直接来加拿大的移民英文水平一般,没有北美文凭,更加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所以来到加拿大之后要找一份专业工作是相当不容易。而从美国转道移民加拿大的留学生则不一样。

大部分移民加拿大的美国留学生都在美国拿了硕士文凭,而不少人甚至还在美国有过工作经验,英文水平也早已能够融入北美社会。加拿大公司张口闭口,加拿大工作经验,即使是在欧洲的工作经验,也不考虑,更不要说亚洲的工作经验。但是偏偏有一个例外,就是对美国工作经验的认同。

所以从美国移民到加拿大的留学生,会发现华人论坛上所说的种种找工作的难题,都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而自从来到加拿大,再也不用担心什么签证,什么赞助,自己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愿意回国就回国,甭提多爽!

美国生活之不易,大部分是因为受身份的限制。大部分从来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毕业后只能去找有H1B sponsorship 的职位。比方说市场上只有10个位置,但中国留学生能去应聘的可能只有2-3个。而辛苦找到了工作,不论工资多低,工作环境多恶劣,都小心翼翼地不敢跳槽,还要求着公司帮忙办绿卡。而许多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拿着办绿卡,办H1B做饵,压低薪酬,并且有恃无恐的不怕留学生跳槽。

从加拿大来美国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和我一样,拿到了加拿大护照,在美国能够以TN签证工作,而不用去争H1B的名额。TN没有名额限制,现在签一次3年有效,可以随时换雇主,并且没有续签次数的限制。从加拿大来美国的人多半也和我一样,在加拿大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来美国是看中美国的经济流动性和低税收,渴望能够在职场上进一步发展,希望能够在美国淘点金子存口袋里。这些人一来到美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很多都能找到自己想找的位置。

所以,无论是从美国到加拿大,还是从加拿大来美国的人,一般都不会后悔。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有了前一个国家的经历/经验做基础,一旦跨出新的一步,都会走得更好。俗语说的好,不是猛龙不过江